从4月1日开始的浙江省省级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过了“百日”。无论药品零差价之后带来的费用下降还是“四费”调整后的医院效率的提高,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在接受浙江在线健康网记者采访时强调:“医改的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待遇的提高是最纲举目张的办法。”从提高一线医务人员的补贴到推广信息化的智慧医疗方式,浙大一院作为长三角的区域医疗中心,不仅是浙江省级医院医改的样本,也是全国的典范。
待遇提高带动的医院效率
从2000元涨到4000元;一个月超过7个夜班,值班补贴上涨;规范医师培训下基层不仅原来的工资待遇不少,没有还补贴5000元……从4月1日医改开始,浙大一院的医护人员明显感觉到“卡里的钱多了。”
“我们紧抓一线、骨干、护士的待遇,通过待遇的提高增加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不仅我们的手术量上去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作为浙江最大的省级医院的院长,浙大一院郑树森院士告诉记者,“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省级公立医院改革在浙一的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
虽然药品的加成取消了,可是“四费”的调整补偿了之前的缺口,而通过五环联动的医改机制,不仅每天的门诊量有所增加,手术量也从平均80-120台增加到150-180台。病人多了、手术多了,但是医院的运转却更顺畅了。
“医改之后,我们的平均住院日从11天下降到了9天,这样平均每天就能增加250张床位,这样就提高了床位的利用率。”在医院效率提高的背后,医护人员待遇的增加可以说是重要的推手。
护理费增加、护士的工资翻番,这不仅让一线的护士更安心,也让护理质量显著提高;让年轻医生收入快速增长,让“双下沉”的医生有额外的补贴,满意的不仅是医生更是享受到全心全意医疗服务的全省病患。
“解决看病难是个系统工程,但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更智慧的医疗服务更人性化的大医院
看病难,首先是医院的信息获取难。从专家的坐诊时间、挂号费,到检查科室的地点报告单,看病涉及到的信息非常多,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往往能节省很多看病时间。
这几个月的微信朋友圈,有个APP非常火——“掌上浙一”。从智能分诊、实时挂号、手机查询检查报告、医院地理位置导航、楼层导航、专家医生介绍及出诊信息到定期更新的健康资讯和包括疾病库、药物库,“掌上浙一”简直就是部随身携带的健康百科全书。
“随着医改的深入实施,‘掌上浙一’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就医,实现了诊疗全程一站式的医疗信息服务。”除了“掌上浙一”的APP,门诊“一卡通”、入院服务中心、外科“手术患者查询系统”等,应用信息化技术为医院和患者之间架起了高效沟通的桥梁。
虽然有医护人员更高效的运作和信息化的辅助,但单纯依靠大医院来缓解“看病难”并不符合医改的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机制也应该不断创新,应当逐步建立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明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联合联动、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
在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看来,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民生大事,如何让改革能够顺利推行,一方面是对医护人员的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另一方面是运用制度把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省级公立医院,浙大一院的医改不仅代表了浙江省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也代表了浙江省大型医院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