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医学发展。骨伤患者如何才能在转运时避免二次伤害?紧急情况下,心电图怎么才能快速精准导出?这些医生们日常思考的临床“小事”,如今都逐一成为医学创新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举行第三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在精彩的PK现场,20多个项目先后进行路演,并实现医疗创新实践和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临床医务人员并不缺乏创新理念,但缺乏转化研究成果的能力和外部条件。为解决这一难题,浙医二院通过创新大赛搭建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科研与临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科研服务于人类,医学科研最终要落地于临床,真正实现医学技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最终为人类健康添砖加瓦。”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告诉记者,近年来,医院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创新俱乐部,搭建创新链条上各个基础,形成了以重大疾病领域科研为根基,多个临床学科科研齐发展的浓厚创新氛围。并且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完善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实现科研资源要有效协同。
比赛现场,这些项目如何吸引企业的目光?又如何让医患双方分别获益?
涉及二十多个学科
重症、危急患者将获益良多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临床护士在监测气管插管患者气囊压力时主要依靠压力表,测量过程繁琐,且无法实时监测压力和有效控制,医护人员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管理气囊压力呢?
基于现有监测方法的不足,临床医学工程部中级工程师金锦江负责的“重症监护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目筛选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AD采集芯片,构造压力检测模块和压力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完成仪器结构的搭建,最终开发一套应用于重症监护中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
这就好比自行车轮胎打气,十几年前我们都是用打气筒手动打气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打气压力足与不足靠手按轮胎感觉压力,现在在轮胎充气行业已经有自动充气泵来给轮胎充气了,可以自动充气到多少压力,不需要手动去操作,非常方便。该项目的临床应用直接受益人是患者,保证了患者的通气治疗,有利于后续恢复。
浙医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长岭带着“AI识心电系统—DeepECG”来到现场:“每当午夜中救护警报的响起,就意味着争分夺秒的抢救生命的开始。紧急的关头,120救护车上一个错误的判断将会带来致命的危害。如果有一个手机APP能够马上拍摄静态十二导联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准确地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判断,并且按照地理信息匹配最近的胸痛中心,将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治和存活机会。”
李长岭团队在几百万份标准ECG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了快速准确的AI识心电系统的手机APP是目前第一个方便快捷应用手机拍照和人工智能识别的心电分析系统。该系统将首先在省内胸痛联盟、各级诊所、体检中心、养老中心等医疗机构进行推广,之后会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病人可以获益。
“本届大赛邀请了30多家医疗投资和生产企业参加项目对接,在紧张热闹的比赛现场,每场路演结束后,企业方与项目团队进一步交流项目具体细节,寻求合作” 浙医二院院长助理、科研部主任胡新央说。
医生也成受益者
临床一线的“好帮手”
“你能想象用10kg的力,轻松拉动一个100kg的患者吗?你能想象一个刚做完手术的危重病人仅仅需要2名医护人员几秒钟内就轻松过床吗?”浙医二院护理部主任金静芬提出疑问。
她带来的“气悬浮可降解转运垫”,被称为“转运”神器,吸引了一众评委的目光。
过去,一位普通患者转运,就需要4人从床单四角拖起,这个过程中对患者来说可真不是一个舒适的体验。“有没有可能设计一款产品,既能让我们的病人在转运中安全舒适,又能让我们的医护人员搬运很省力呢?”带着这个初衷,金静芬团队在头脑风暴中想到了平稳高速移动的磁悬浮列车。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和浙大理工科专家的技术合作,我们以磁悬浮技术——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从而使物体悬浮起来为技术灵感,想到了通过气悬浮也既通过气体流量精确控制悬浮水平,来大幅度减轻气垫的悬浮负载。经过2年的研发及无数次实验,最终成功将载荷重力降至原重量的1/10——如患者体重为100kg,则只需施加10kg的力即可实现转移患者过床。
现在,患者转运是这样的:15秒时间,床垫充气悬浮,护士轻轻一拉,病人瞬间转运过床。转运过程也不在令患者害怕,不少年长些的护士感慨说,“这款气垫床早点问世我的腰肌劳损也不会有了。”
目前该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产品取得注册证,完成了转化并申请了专利,已正式在浙二医院两院区使用。
浙医二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震杰带来了自主研发的“微创曲张静脉切除器”。他说,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皮下突起的“青筋”。传统手术可以有效切除曲张静脉,但是往往需要全身麻醉或者半身麻醉,皮肤切口较多,术后也会留下疤痕。
根据患者的需求,利团队开发了一种微创曲张静脉切除器。利用这种切除器,可以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微创的切口,无需缝合。此外,这种切除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使用。
“对于医生来说,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对于患者来说,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甚至无需住院,费用也更低。”刘震杰说。
OTL办公室将成立
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
“抗菌促愈新利器-新型铜源复合纳米银眼用凝胶”由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共同研发。项目负责人、浙医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周民说,研发的这个新型眼科药物将成为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的克星。
“我们可以针对所有角膜炎患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药物在一部分难治疗的眼科感染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角膜基础疾病、外伤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术后等患者。”
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半喉切除-气管切开;全喉切除-终身喉造瘘。怎样才能帮助喉造瘘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俞雪飞带来了“一种量控湿化加温喉造口过滤保护罩”,这一小小的护理工具,增强了患者气道管理的能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过滤保护罩”用3D打印技术得到完全贴合患者颈部个体曲线的喉罩模型,在模型的上端建立通气口,覆盖可脱卸式空气过滤膜,在模型的侧面增加耳悬挂式湿化管,连接耳后的小型储瓶(储水量11ml),出水管经过加温套和湿化管相连接。储水瓶内设有加压囊,当出水量需要增加时可以挤压加压囊,增加出水流速。喉罩内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根据气道温湿度要求和痰液的性状调整,储水量低于30分钟供水量预警线时预警提醒。
浙医二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士更说,临床医生多年里来一直在探寻能否不用长期服药,不用切除腺体,又能解决排尿问题,重启这扇“心门”的钥匙。但是现有的扩开术是在非直视下置管困难、定位、扩张,造成置管困难、定位不确切、扩张不充分、增加了手术并发症,限制了手术适应症。团队研发的“可视化前列腺扩裂器”是一种能够配合观察镜使用的可视化前列腺扩裂器,解决现有的扩裂导管置管困难、定位复杂、扩张不确切等问题。
这些临床成果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转化?浙医二院副院长吴志英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正预备进一步搭建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服务相关配套资源及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平台,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OTL办公室)。”
OTL办公室将集创新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发明披露和跟踪、专利挖掘和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公共服务(推广、信息、技术)、孵化、投融资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真正将创新转化成果落到实处,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
这些临床成果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转化?浙医二院副院长吴志英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正预备进一步搭建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服务相关配套资源及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平台,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OTL办公室)。“
OTL办公室将集创新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发明披露和跟踪、专利挖掘和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公共服务(推广、信息、技术)、孵化、投融资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真正将创新转化成果落到实处,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举行第三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在精彩的PK现场,20多个项目先后进行路演,并实现医疗创新实践和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临床医务人员并不缺乏创新理念,但缺乏转化研究成果的能力和外部条件。为解决这一难题,浙医二院通过创新大赛搭建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科研与临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科研服务于人类,医学科研最终要落地于临床,真正实现医学技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最终为人类健康添砖加瓦。”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告诉记者,近年来,医院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创新俱乐部,搭建创新链条上各个基础,形成了以重大疾病领域科研为根基,多个临床学科科研齐发展的浓厚创新氛围。并且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完善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实现科研资源要有效协同。
比赛现场,这些项目如何吸引企业的目光?又如何让医患双方分别获益?
涉及二十多个学科
重症、危急患者将获益良多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临床护士在监测气管插管患者气囊压力时主要依靠压力表,测量过程繁琐,且无法实时监测压力和有效控制,医护人员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管理气囊压力呢?
基于现有监测方法的不足,临床医学工程部中级工程师金锦江负责的“重症监护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目筛选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AD采集芯片,构造压力检测模块和压力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完成仪器结构的搭建,最终开发一套应用于重症监护中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
这就好比自行车轮胎打气,十几年前我们都是用打气筒手动打气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打气压力足与不足靠手按轮胎感觉压力,现在在轮胎充气行业已经有自动充气泵来给轮胎充气了,可以自动充气到多少压力,不需要手动去操作,非常方便。该项目的临床应用直接受益人是患者,保证了患者的通气治疗,有利于后续恢复。
浙医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长岭带着“AI识心电系统—DeepECG”来到现场:“每当午夜中救护警报的响起,就意味着争分夺秒的抢救生命的开始。紧急的关头,120救护车上一个错误的判断将会带来致命的危害。如果有一个手机APP能够马上拍摄静态十二导联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准确地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判断,并且按照地理信息匹配最近的胸痛中心,将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治和存活机会。”
李长岭团队在几百万份标准ECG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了快速准确的AI识心电系统的手机APP是目前第一个方便快捷应用手机拍照和人工智能识别的心电分析系统。该系统将首先在省内胸痛联盟、各级诊所、体检中心、养老中心等医疗机构进行推广,之后会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病人可以获益。
“本届大赛邀请了30多家医疗投资和生产企业参加项目对接,在紧张热闹的比赛现场,每场路演结束后,企业方与项目团队进一步交流项目具体细节,寻求合作” 浙医二院院长助理、科研部主任胡新央说。
医生也成受益者
临床一线的“好帮手”
“你能想象用10kg的力,轻松拉动一个100kg的患者吗?你能想象一个刚做完手术的危重病人仅仅需要2名医护人员几秒钟内就轻松过床吗?”浙医二院护理部主任金静芬提出疑问。
她带来的“气悬浮可降解转运垫”,被称为“转运”神器,吸引了一众评委的目光。
过去,一位普通患者转运,就需要4人从床单四角拖起,这个过程中对患者来说可真不是一个舒适的体验。“有没有可能设计一款产品,既能让我们的病人在转运中安全舒适,又能让我们的医护人员搬运很省力呢?”带着这个初衷,金静芬团队在头脑风暴中想到了平稳高速移动的磁悬浮列车。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和浙大理工科专家的技术合作,我们以磁悬浮技术——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从而使物体悬浮起来为技术灵感,想到了通过气悬浮也既通过气体流量精确控制悬浮水平,来大幅度减轻气垫的悬浮负载。经过2年的研发及无数次实验,最终成功将载荷重力降至原重量的1/10——如患者体重为100kg,则只需施加10kg的力即可实现转移患者过床。
现在,患者转运是这样的:15秒时间,床垫充气悬浮,护士轻轻一拉,病人瞬间转运过床。转运过程也不在令患者害怕,不少年长些的护士感慨说,“这款气垫床早点问世我的腰肌劳损也不会有了。”
目前该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产品取得注册证,完成了转化并申请了专利,已正式在浙二医院两院区使用。
浙医二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震杰带来了自主研发的“微创曲张静脉切除器”。他说,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皮下突起的“青筋”。传统手术可以有效切除曲张静脉,但是往往需要全身麻醉或者半身麻醉,皮肤切口较多,术后也会留下疤痕。
根据患者的需求,利团队开发了一种微创曲张静脉切除器。利用这种切除器,可以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微创的切口,无需缝合。此外,这种切除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使用。
“对于医生来说,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对于患者来说,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甚至无需住院,费用也更低。”刘震杰说。
OTL办公室将成立
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
“抗菌促愈新利器-新型铜源复合纳米银眼用凝胶”由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共同研发。项目负责人、浙医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周民说,研发的这个新型眼科药物将成为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的克星。
“我们可以针对所有角膜炎患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药物在一部分难治疗的眼科感染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角膜基础疾病、外伤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术后等患者。”
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半喉切除-气管切开;全喉切除-终身喉造瘘。怎样才能帮助喉造瘘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俞雪飞带来了“一种量控湿化加温喉造口过滤保护罩”,这一小小的护理工具,增强了患者气道管理的能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过滤保护罩”用3D打印技术得到完全贴合患者颈部个体曲线的喉罩模型,在模型的上端建立通气口,覆盖可脱卸式空气过滤膜,在模型的侧面增加耳悬挂式湿化管,连接耳后的小型储瓶(储水量11ml),出水管经过加温套和湿化管相连接。储水瓶内设有加压囊,当出水量需要增加时可以挤压加压囊,增加出水流速。喉罩内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根据气道温湿度要求和痰液的性状调整,储水量低于30分钟供水量预警线时预警提醒。
浙医二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士更说,临床医生多年里来一直在探寻能否不用长期服药,不用切除腺体,又能解决排尿问题,重启这扇“心门”的钥匙。但是现有的扩开术是在非直视下置管困难、定位、扩张,造成置管困难、定位不确切、扩张不充分、增加了手术并发症,限制了手术适应症。团队研发的“可视化前列腺扩裂器”是一种能够配合观察镜使用的可视化前列腺扩裂器,解决现有的扩裂导管置管困难、定位复杂、扩张不确切等问题。
这些临床成果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转化?浙医二院副院长吴志英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正预备进一步搭建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服务相关配套资源及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平台,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OTL办公室)。”
OTL办公室将集创新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发明披露和跟踪、专利挖掘和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公共服务(推广、信息、技术)、孵化、投融资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真正将创新转化成果落到实处,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
这些临床成果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转化?浙医二院副院长吴志英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正预备进一步搭建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服务相关配套资源及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平台,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OTL办公室)。“
OTL办公室将集创新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发明披露和跟踪、专利挖掘和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公共服务(推广、信息、技术)、孵化、投融资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真正将创新转化成果落到实处,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