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该名女医生1989年出生,是浙医邵逸夫医院麻醉科第三年住院规培医生。3月3日早上8点多从下沙院区下班后回庆春院区宿舍休息,下午室友下班后发现其意识不清,紧急联系了女医生的同事(邵逸夫医院的医生)和120,将人送到浙医邵逸夫医院抢救。送至急诊室时女医生已心跳停止,邵逸夫医院调动了全院力量抢救,通过心脏按压、床旁体外循环术等措施,经过近8个小时的全力救治,抢救无效,于3月4日凌晨2:04宣布死亡。事件发生后,邵逸夫医院及时向采荷派出所进行报案,基本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性,死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虽然死因还未确定,但突然离世、26岁年轻女医生、麻醉科,还是让我们不禁想了解,麻醉科医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微信公号新青年麻醉论坛曾在2014年三月份发起了中国麻醉科医生职业现状大型网络调查,调查历时一个月,得到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以及中国健康报等众多学术团体、媒体、麻醉科室和网络平台的大力支持,共有12788位全国麻醉科医生(占到全国麻醉医生总数的15%左右)参与调查。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发现:超常的工作压力、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几乎不存在的带薪休假日,让麻醉科医生成为了“高危”人群。
高年资的麻醉科主任依旧怕接病人
王医生曾是省内某三甲医院麻醉科的主任,超过30年的职业经历让退休返聘的他还是不停打着辞职报告。
早上8点,麻醉科的医生们就要针对接下来的手术进行交班。在预麻醉室监测手术病人脉压,并进行相应的麻醉;
晚上7点,麻醉医生下班,平均每天3台手术,每台手术3小时,一天手术时间的结束对于每一个麻醉医生来说只是可以松口气了。
“每台手术,麻醉科医生都是最早到也是最晚走的。”因为专业的特殊性,王医生坦诚“麻醉医生容不得出事,轻则损伤神经重则危及性命”,所以对于麻醉科医生来说,不仅工作时间长,工作的强度和压力也是非同小可。
“精神压力大”,在采访过程中,王医生不断提起这个观点。同样一个手术,对于30岁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和70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麻醉师要做的麻醉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只要知道有危重病人的手术日期定下来,我往往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愁,做治疗方案、手术、观察,只有他们出院了,我才能松口气。而这样的病患却源源不断。”
麻醉医生职业现状调查:职业的责任让他们压力很大
麻醉医生的生存状态,其实是医生群体的缩影。
我们发现,在三甲公立医院的麻醉科医生中,59.17%的医生是25-35岁的中青年;这其中,住院医师(含规培期的住院医生)比例占到了49.63%;而在工作强度上每天工作8-12小时的麻醉科医生达到了72.39%。
作为保障型学科,麻醉科医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是风险意外和过长的劳动时间;而在常见的疾病中,经常失眠成为超过半数麻醉科医生共同的困扰,同时经常精神抑郁的比例也高达36.27%。
几乎每周都需要值班、超过55.32%的麻醉科医生没有带薪休假日(法定节假日除外),这样状态不仅是麻醉科医生的,也是几乎所有医生的。
最想改变的现状是什么?曾是三甲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王医生说了如下两点:
第一,增加麻醉医生的编制。作为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保障型部门,麻醉医师的编制往往会被挤占。“不要再强调医生的科室背景了,我们已经很难招到麻醉科医生了!”在今天的采访中,有位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这样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本身的专业要求高,而如今各大医院的麻醉医生编制是严重不足的。
第二,在做规范化培训的时候需要更多资深医生的技术指导。缺人手少技术支持,对于不少医院来说,开刀动手术的风险更多的在于麻醉医生的技术是否过关。据了解,在不少省份的医疗事故鉴定中,麻醉造成的责任事故是占比最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麻醉医师的重要性。
“直到病人出院,我才能松口气啊。”王医生的感叹代表的不仅是麻醉科医师,而是所有医护人员。揣着多个值班手机随时待命,永远踩不准饭点。应付各类手术接台,插管会诊,在急诊、病房和手术室之间穿梭,差不多是大部分一线医生的工作常态。当我们惊叹医学创造各种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坦然面对很多医学的无奈。在生命面前更从容地面对,不仅是每个人的权利,也应该是一种感恩。
这是逝世女医生的同事为她写的悼念诗
附院为你哭泣
一朵小花,
本该灿烂绽放,
却意外凋谢。
认识的、未曾谋面的、
你的病人、你的同事、
或与你无关的人,
闻之,
无不为你惋惜、痛心,
附院为你哭泣!
都说你是天使,
把爱洒在人间。
我说你是战士,
因为你在附院工作。
你辛苦了前半夜,
却倒在了下半夜。
你照顾了病人,
却没有人照顾你。
附院应该为你哭泣!
丽人已去,一路走好!
唯愿你的家人,
保重,多保重!
生活还要继续。
你的同事,
保重,多保重!
与疾病的战斗永无止境,
我们需要钢铁战士,
但我们不是钢铁!
我们为你哭泣,
我们也为我们自己哭泣。